外力作用是对内力作用导致的隆起地形起到侵蚀削平的再塑造作用。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大规模地形遭到风雨的侵蚀削平,与内力作用相比,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相对规模较小。
例如,内力作用的火山喷发能迅速形成一座山,而外力作用要通过刮风下雨产生侵蚀、搬运和堆积让山变成平地。这段从山变成平地的时间就非常漫长,可能要几百万年。
外力作用的能力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本文就侵蚀作用作一个全面的了解。
侵蚀
风力、雨水、河流、海浪、冰川等流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称为侵蚀。
根据侵蚀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溶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通常侵蚀是由于水流的作用,但在植被稀少的干燥地形中,也会因风力作用而发生侵蚀(风蚀)。
由于水和冰川向较低的地方流动,侵蚀一般在一定高度的地方开始,从上向下进行,直到水和冰川无法流动,不再发生侵蚀,此时就到达了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通常是海平面,但在内陆地区,侵蚀基准面也可能是湖泊的湖面。
侵蚀形式
风力侵蚀是指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和风蚀城堡等。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部的雅丹地貌就是最典型的风力侵蚀案例。
流水侵蚀是最容易想象、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侵蚀形式,它是流水遵循重力对流经的土壤和岩石表面的冲刷,使得谷地和河床加深,形成V型谷,使得坡面变得沟壑纵横。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就是流水侵蚀的典型案例。
流水溶蚀是指流水含有的化学物质与经过的土壤和岩石里的化学物质发生溶解作用,使得土壤和岩石的物质随着流水而流失。最典型的溶蚀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域,溶解了二氧化碳而形成弱酸性的流水与碳酸盐性质的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实际上,流水侵蚀和流水溶蚀是同时存在的,前者是物理作用,后者是化学作用,只是在某个区域会一种占主导作用。
冰川侵蚀通常发生在存在冰川的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途经的区域产生刨蚀和挖蚀作用,从而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由冰川侵蚀形成的著名地形有北美的五大湖、北欧的峡湾、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和冰斗。
海浪侵蚀是沿海地区受到海水动力因素侵蚀,形成海蚀柱、海蚀岩、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侵蚀循环
地形在侵蚀作用下,地形随之变化的过程称为侵蚀循环。该概念由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 1850-1934)于1899年提出。侵蚀循环包括了原始地形、幼年期地形、壮年期地形、老年期地形四个阶段。
1.原始地形
原始地形是在侵蚀之前发生之前的地形。原始地形通过某种隆起运动位于侵蚀基准面(海平面)之上。实际上原始地形并不存在,从隆起运动产生地形那一瞬间开始,侵蚀作用就已经发生。因此,原始地形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
2.幼年期地形
原始地形被河流广泛侵蚀,但仍有大片原始地形保留的状态称为侵蚀循环中的幼年期地形。
幼年期由于侵蚀开始时间不长,河流之间仍有大量原始地形保留。因此,河流对原始地形的侵蚀非常活跃。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就是一个处于幼年期地形的例子。
3.壮年期地形
当谷地面积超过原始地形面积时,称为壮年期地形。
从幼年期地形发展到壮年期,河流形成的峡谷由于水流不断加深,同时河流之间的地形也被雨水侵蚀,原始地形仅以碎片形式残留。山变得陡峭,山体起伏达到最大。
壮年期中,侵蚀力量逐渐从削平原始地形转向削平山体斜坡。因此,随着侵蚀的发展,壮年期晚期的山体逐渐变得圆滑,峡谷宽度逐渐扩大,沉积物开始堆积。
壮年期地形的例子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4.老年期地形
由于侵蚀,山体变得低矮平缓,谷底扩大,地形变得和缓时,称为老年期地形。老年期和壮年期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在老年期,山地被削成丘陵,谷地变得平坦,河流呈现蜿蜒曲折的状态。河流两岸有洪水期间会淹没的泛滥平原,河流中遗留下来的河迹湖。当侵蚀达到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时,只剩下平坦而缓和的准平原地形。准平原是侵蚀循环的最终阶段。
在准平原中,坚硬部分在侵蚀后遗留形成孤立的丘陵,这种地形称为残丘。
当准平原由于内力作用而隆起时,形成的台地称为隆起准平原。隆起准平原高于侵蚀基准面,因此成为下一次侵蚀的原始地形。
中国的山东半岛的地形属于老年期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