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峰山森林公园位于广州市东北部,北起华坑,南至罗布洞,东至沙田,西达头陂,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
帽峰山像客家人戴的斗笠,中间圆圆地隆起,酷似帽顶。两侧弯弯地向下收紧,如同帽沿,故而得些“帽”名。
公园属丘陵区,帽峰山海拔534.9米,为广州市区最高峰,周围聚集着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个,形成了复杂的地形。
虽说帽峰山的高度并不大,但是,因高差大,山坡陡峭、蜿蜒崎岖,森林的覆盖率大于95%,郁郁葱葱,沟谷幽深,形成了莽莽苍苍之景。
帽峰山之行,在我的打卡清单里“躺平”1年多,实属机缘巧合得以实现登山。

虽说帽峰山和白云山都在广州市区,相比距离,白云山更占优势,乘坐交通工具或自驾均可;而帽峰山,需要驾车前往是最佳且唯一方案。不建议选择耗时过长的公交。
抵达帽峰山脚下,屹立着高大的山门牌坊,上面刻着金色的“帽峰山”,是个打卡的好地方。
驱车进入森林公园,路两边的绿色一直相随,上坡山路呈“U”字形居多,放慢车速,一是为了安全,二来可以欣赏美景,三来是不会错过一个景点。
第一个被我们发现的驻足之地就是“古庙”。
建筑的外墙就能全然暴露“古”字。这座被称之为“庙”,是“道教”场所。

古庙外的平台广场很适合眺望远观,也可坐在长廊下休息喝茶。
沿着山路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天湖这一站。
这里也是驱车游的最后停车场,再往山上行就只能靠徒步。
天湖虽用了“天”字,但面积并不大,一眼可观全貌。在人工修缮、装扮和精细维护中,天湖将自己的优雅和高贵气质拿捏得稳稳的,让游客们不得不拿出手机拍照留影。

来之前的攻略里有观天鹅的重点项目,可惜天鹅们害羞,只肯在家里躲着,三五不成群地四处张望。
样貌很是俊秀帅气,让人也不忍怀疑这到底是鹅还是天鹅。

继续沿着打造的园区景致一路观赏,我们走着聊着,直到平路尽头(禁止步行路),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攀登。
不规则的山路阶梯,起初的一段还算平整,为了节约体力,我们就座于便民休憩小区里,吃吃喝喝一番,说说笑笑,做好心理建设,再攀高峰。

俗话说,上坡的路上不会有太多的同行者,为什么呢?因为累。
而我们,一路攀一路选景照相,分散了不少注意力。当愉悦大于疲劳,爬山的喘息则不那么明显。
不过走到半路时,还是没抵得过累,停下脚步大口喘了喘,遇到下山的游客,便热情地打招呼并询问到山顶的距离。
游客也很热情,诚实地告知还有至少600多阶台阶,需要20分钟左右。
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我们还是有点打退堂鼓,不过回头看了看下山路,盘算着已走了一半,如果就此下山,有点可惜。
给自己加了个油,再次做了心理建设,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路高攀。
这可是二哥解说的典故,才让我们有了不放弃的勇气。
二哥是个活字典,走一路讲一路,凡所看到的,他都能发挥想象编纂些有趣的故事,与我们分享。只要有二哥,游玩总会格外欣喜。

爬到很累时,抬头可隐约看到建筑体,虽看不明白是什么,但可推算出离山顶不远了。
稍作调整,一口气到山顶。
说是山顶,其实高度并不算高,不过映入眼帘的景色还是不错的。毕竟高处看的风景更全面。
山顶边处也有一个人工修建的广场,面积要大于古庙门前的广场。
帽峰山的海拔石碑正立于广场附近,打个卡。
接下来就是下山路,选择走这条柏油路,与入山的上路类似,弯弯曲曲,坐车里只顾看窗外,步行时才发现,此路的坡度够陡,选择下行并不是个好主意。
就这样,一路侧身下行,据说这样可以不伤膝盖。
不一会儿,就听到了水声,知道离天湖很近很近的。

果然如此,没走几步就看了天湖,与来时反方向,看着还有种莫名的兴奋感,也许是因为熟悉,也许是因为爬山劳累。
帽峰山的红枫林等到金秋时节值得来观赏,我们的2月帽峰山之行,赶不上成片成势的红红枫叶林美景。可是看看这片林子也能想像得到被红色渲染后的壮观。

帽峰山之行告一段落,还有许多景点,我们没有细细赏析,只是路过或错过。
此次的目标是攀登已达成,我们个个满心欢喜。
来广州的朋友们,时间允许的话,别错过帽峰山。
如果你又想爬山,也不想太累,那么除了白云山之外,这座帽峰山可以让你小试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