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古称荆溪、荆邑、阳羡,后名义兴、鹅州、宜兴。
荆溪之名在荆邑之前,始于何时不可考。传说因溪受金陵、宣、歙之水,绵亘数百里,流入太湖,溪水带来上游的泥沙,在下游近太湖这段低湿之地,慢慢沉积,成了肥沃的平原。在这片土地上,草木繁茂,榛莽弥望,荆棘丛生,古人就把这段溪水,加上一个荆字,以荆名溪,地随溪名。
周代,称荆邑。邑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囗”(wéi),表示城市;下部为跪着的人形。有土地有人,意思是都邑、城市。邑也作为县的别称。《周礼·地官·里宰》:“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宋·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可见当时的荆邑已经开始繁荣。

图片源自网络
春秋时,荆邑属吴国。但吴国灭于越,越国又被楚国灭之,直至秦始皇在公元前223年灭掉楚国,期间荆溪(荆邑)几度易主不曾改名。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把原属楚国的地方划为楚郡、会稽两郡。荆溪,改为属会稽郡的阳羡县。因为荆,是古代楚国的原来国名,荆溪(荆邑)又不归属于楚郡,总不能与之争名。南北朝末期顾野王所编《舆地志》记载:吴楚间谓荆为楚秦以子楚,改为阳羡。
据宜荆县志载:盖荆溪之阴多山,其阳衍沃。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衍与羡音相同,义相通。荆溪南面是天目山余脉铜官山众多山岭,而荆溪的北面是平原沃野,由此荆溪有了一个寓意更好的名称“阳羡”。

秦时会稽郡地图(图片源自网络)
长歌没能查到阳羡第一任长官的记载。
时间来到了汉高帝十二年十月壬寅日(公元前196年),刘邦封灵常为彻侯,彻侯以县名作封号,封阳羡侯,置阳羡侯国,食邑两千户。
灵常是何许人呢?灵常生于秦末,曾经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令尹(相当于丞相)。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他弃楚投汉,与汉军一起打败了旧同僚钟离眜和陈公利几,后又随同刘邦逮捕韩信、平定英布,七年间攒下的军功足以封侯。
彻侯是古代的一种官名,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最高级,比卫青李敢的关内侯还要高一级。到汉武帝时,以避帝名讳(武帝名彻),改名通侯,亦称列侯。列侯得征收封地租税,地方行政由中央政府所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
阳羡侯国经三世,历时二十八载,到灵常的孙子灵胜去世,因其无后,侯国撤除,复又称阳羡县。这些都在《史记》和《汉书》上有记载的。故灵常未必来过阳羡,也没有给阳羡留下只字片语。食邑倒记得拿走的,也不写个收条,所以富不过三代矣。
到此先打住,那么这片土地有没有更早的历史呢?长歌昨天试着从古人的诗歌中去寻踪觅迹,但诗歌与阳羡的缘分最早始于魏晋,远在秦朝之后,只能作罢。于是只能另辟蹊径从名胜古迹追踪历史。宜兴最早闻名于世的古迹当属善卷洞。